English

整治黑车难在何处

1998-04-2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袁祥 丰捷 我有话说

“黑车”抢了出租车的饭碗

4月20日上午10点多,记者上了通州天运出租车公司何福的“面的”,只听他一路抱怨:“‘黑车’太多了,把我们这些合法出租车的饭碗都抢了。”

何福的车是自己的,每个月要向公司交纳1400元的“份儿钱”。他说,如果车不是自己的,“份儿钱”就要交3000多元,而“黑车”只要交点汽油费、养路费,剩下的全是自己的,“我们怎么抢得过他们呢?而且‘黑车’还不用交税。”

指着身边驶过的一辆辆“黑车”,何福说:“这些年,‘黑车’没少整治,但好像是越整越多了。在我们通州县城的大街小巷,医院、商店门前大都是‘黑车’。”

何福最恨那种拉货的面包车也来跟他们抢饭碗。正说着,一辆北京君迪汽车货运中心的出租车拉着客疾驶而过,何福忿忿地说:“好多‘黑车’一般白天不敢到市中心拉客,可这些‘货的’却经常大摇大摆地在市中心拉客。在一些郊区县,交一万块钱就能办一个‘货的’执照,有了执照就能当‘面的’拉活了。”

何福说:“有时被查的‘黑车’司机只要塞给查车的几包好烟,就放行了。有的‘黑车’司机被查被扣了,就千方百计找关系托门子,逃避处罚。虽然有规定,只要查到‘黑车’,就要罚一、两万块钱,可是我很少听说过真这样罚的。

缺少切实的解决办法

北京市出租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梁建伟对“黑车”很痛恨,但说到整治也面露难色。梁建伟觉得“黑车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。

他说:“现在的‘黑车’不但没打下去,而且愈演愈烈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‘黑车’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,拿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。‘黑车’中相当多是部分区和郊县擅自发展的,区县管理机关的默许和承认,导致‘黑车’存在的半合法性和半公开化。这些区县给‘黑车’办有关手续时,管理费都收了,能真正痛下决心去整治吗?”

“黑车”能满足某种需求

家位昌平的万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经历一番漫长的“跋涉”,情急之中,“打车”总是免不了的。他的经验之谈就是:“当我打不着车的时候,‘黑车’就出现了。”对于“黑车”,万先生不仅深有体会,而且是爱恨交加。“像我住得这么远,一般出租车都不愿去,进城更打不着车,所以,在我们那儿,‘黑车’就特别有市场。我想,这也正是打击‘黑车’的难点所在。对于我们来说,有车就坐,当然也希望能打到出租车,无论是安全还是收费都有所保证,可如果没有,或者公共交通不便利,我们也就无从选择了。当然,在这一点上消费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,如果完全抵制,‘黑车’没有了市场,自然就消亡了。”

万先生对于“黑车”的态度在普通消费者中颇具代表性,人们大多对“黑车”难以拒绝。机关干部华先生说得很实在:“‘黑车’的存在对出租车运营行业、对国家税收乃至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,但对老百姓来说,下雨、下雪天,城乡结合部打不着车,怎么办?在‘正规军’没有顾及或不愿顾及的领域,‘黑车’的出现或蔓延是必然的。如果‘正规军’能够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,谁还愿打‘黑车’。”

对于规范、完善正规出租车行业的呼唤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“黑车”存在的客观性和整治“黑车”的艰巨性。采访中,一位路小姐的话引人深思,在她看来,“黑车”不仅填补了某些空白,而且在价位和服务时间上也有优势。她说:“不少正规出租车都在早上7点以后出车,出来早的人根本打不着车。而且,现在北京‘面的’越来越少了,可对于老百姓来说,这是最经济实惠、最能接受的出租车,而‘黑车’恰恰能满足老百姓的这种需求。我想,如果能够提供更多低价位的‘面的’,‘黑车’恐怕就没有什么市场了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